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修鹏团队在大气沉降对深海碳输出的影响机制和模拟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刊物《地球物理研究》上。
近日,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通过核证碳标准开发和管理组织的评审,成功注册为我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并成为我国开发的首个蓝碳交易项目。
近日,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基于水下平台的系列化温盐深流浪潮测量仪产品化”项目通过了专家组课题绩效评价。该项目解决了制约国产传感器批量生产成品率、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技术和工艺问题,并实现了批量生产。经过多次海试,仪器稳定性、可靠性大幅度提升,得到了用户的一致认可。
北京时间4月7日23时左右,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这一深海试验的成功,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快来一起看看我国“海牛”的成长轨迹吧!(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辽东湾北部沉积环境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国际期刊《第四纪国际》在线发表题为“中更新世以来辽东湾西北部沉积环境演化与物源分析”的论文。文章对渤海晚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过程、黄河贯通及输送物质运移和渤海环流体系等科学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近日,经过5个多月夜以继日的紧张作业,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完成了西部陆海新通道重点建设项目——广西钦州港东航道扩建工程(扩建10万吨级双向航道)一期调整工程的施工任务,比原计划提前32天,助力钦州港东航道扩建工程全面提速。
洋山港是世界最大的海岛型深水人工港。近日,洋山港E航海示范工程项目建成并成功运行三周年。该项目有效促进了海上服务从传统模式向高效的现代服务模式转变,丰富了海事监管手段,对船舶交通事故的隐患提供了预警,有效保障了洋山港地区的船舶航行安全。
近日,国家海洋博物馆新引进的“海洋实况”LED球投入使用。“海洋实况”LED球是由国家海洋博物馆、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自然资源天津市卫星应用中心共同策划打造的展品,旨在向公众科普海洋多种多样的自然变化现象,以及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监测领域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