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页

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洋动态 > 新闻详情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为全球海洋观测贡献“中国智慧” 2020-03-13

4888

浏览

2020年新年伊始,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共同承办的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Partnership for Observation of the Global Oceans,简称“POGO”)第21次年会在海洋一所举行,90余名来自全球50多家海洋科研院所或国际组织(计划)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在进一步加强全球海洋科学研究与联合观测合作方面达成诸多共识,对全球携手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领域防灾减灾能力,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海洋一所重视并切实推进国际海洋科技合作,在极地与大洋观测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未来,海洋一所将更加深入地参与全球海洋观测领域的合作,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切实践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提供中国方案。

建立国际合作网络

目前,海洋一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均为POGO的成员。
据了解,POGO由全球三大海洋研究机构——美国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和英国南安普顿海洋中心的负责人于1999年3月在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总部策划发起,是面向世界上主要海洋研究机构负责人和领导者间的合作机制。

POGO现有来自全球主要海洋研究机构的48个成员单位。POGO的长期目标是推动各国合作建立技术先进、可持续的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满足决策者、研究人员和公众对海洋信息的需求。每年通过多种项目和活动,支持和加强成员单位的海洋观测能力建设。同时,还积极协调各成员单位的海洋观测行动,包括共享调查航次和人员培训。此外,POGO也积极支持大型国际海洋观测计划的实施,包括海洋多学科可持续时间序列环境系统、南大洋观测系统等。

2007年,海洋一所正式成为POGO成员。通过该平台,海洋一所进一步扩大了在大洋和极地等领域的影响,加强了与各国重要涉海机构的沟通,积极推动合作研究和联合航次的开展。在2019年1月召开的POGO年会上,海洋一所所长李铁刚当选POGO理事会理事。

李铁刚介绍说,截至目前,海洋一所与全球30多个重要海洋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科研单位以及相关涉海国际组织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关系,深入参与、积极推动了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并推动了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的建设,负责承办和运行了10个国际合作机构,建立了覆盖全球重点海洋国家的合作网络,形成了南北呼应、东西并举的国际合作局面。

深度参与多领域合作

多年来,海洋一所几乎参加了我国组织的历次南北极考察,在极区海洋获得了大量样品和数据,特别是在南大洋增暖机制研究和南大洋酸化机制认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019年8月10日,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从青岛起航,执行为期50天的中国第10次北极考察任务。本次考察由海洋一所牵头组织,紧密围绕北极海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地位等科学前沿问题,系统了解北冰洋重点海域的海洋和生态环境变化特征,获取北冰洋重点海域海底地形地貌特征,掌握多尺度海-冰-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规律,为推进我国极地业务化体系建设,以及参与区域和全球性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为进一步扩展在海洋领域的合作研究,提升对海洋变化规律的科学认识,海洋一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成立了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并组织实施了多次中俄北极科学考察。

2019年9月~10月,中俄两国29名科学家搭乘俄罗斯“拉夫任捷耶夫院士”号科学考察船,开展了中俄第七次联合科考航次(暨中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联合调查航次)。该航次由海洋一所与俄罗斯太平洋海洋研究所联合实施。调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特定海区沉积物的空间分布规律,深入理解其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和气候变化过程。

近年来,海洋一所不断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取得显著成果。2019年8月~9月,海洋一所与肯尼亚科研机构人员在赤道西印度洋的东非海域开展了联合观测航次。该航次是海洋一所首次在东非近赤道海域开展浮标观测和联合断面调查,迈出了与西印度洋沿岸国家海洋气候领域合作的坚实一步。此次联合考察也是第二次国际印度洋科学考察计划(IIOE-2)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近年来,海洋一所还推动了印度洋海洋观测网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积极开拓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务实合作,在印度洋海域开展了一系列联合观测。

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的支持下,2019年,海洋一所与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普吉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合作开发的泰国海洋环境预报系统手机APP正式对外发布,实现了对泰国及其周边海域未来120小时(5天)高分辨率风场、海温、海流、海浪等海洋环境数值预报产品在手机平台的可视化展示。

此外,海洋一所在热带东印度洋实施了超过20个航次的联合科学考察,成功布放了我国第一套印度洋业务化观测浮标和潜标系统,这是我国海洋观测网中第一个大洋站位观测平台。依托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联合实验室,海洋一所开展了10个联合航次,并在安达曼海布放了一套“白龙”浮标系统,首次实现了安达曼海水文、气象要素实时传输,填补了安达曼海长期观测资料空白。

与此同时,海洋一所还先后与智利、意大利和德国合作开展了南极地质演化联合考察。2017年~2018年,海洋一所完成了历时263天的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此次科考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填补了多个海域调查的空白。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的有力支撑。为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提供优质的海上公共服务产品,海洋一所牵头组织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主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海上丝路沿线国家适用性研究”。该项目于2019年8月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设置西太平洋、东南亚、南亚、东印度洋、西印度洋等5个技术推广试验区,实现了自主海洋观测/监测、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生态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相关成果已服务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海洋监测与预报。

科技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海洋一所将继续推动与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马尔代夫、肯尼亚等国的合作,持续开展印度洋联合观测。积极参与“第二次国际印度洋科学考察”等重要国际计划,推动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印度洋沿线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系统,开展海洋环境与气候预报预警公益服务。

2020年计划开展中俄北极陆架联合考察。依托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并积极推动形成中俄北冰洋大型国际研究计划,针对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常态化联合科学考察,进一步加深对北极环境变化的认知。

海洋一所将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海洋观测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接收和资助其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短期、中长期合作研究,定期举办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和政策培训班。同时,继续深化周边务实海洋合作,大力拓展与欧美国家和重要岛屿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组织重要国际活动,借助国际合作平台,配合国内重大项目的实施,争取中印尼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亚洲专项资金新项目获批实施,并寻求海洋发展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等国内外基金的经费支持,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海洋观测领域的影响力。

作者: 王 晶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 2020-03-13

热门新闻榜 更多

视频专区 更多

找回密码

换一张
下一步

密码重置邮件已发送到您邮箱,请查收

确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