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页

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洋动态 > 新闻详情

“蛟龙”号造访迄今为止最大面积海山 2013-08-15

6720

浏览

中国海洋报讯 爬坡500多米,航行距离2000多米,“蛟龙”号从来没有在海底航行过如此之高、如此之远。当地时间8月12日,“蛟龙”号在东北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魏源海山”进行第二航段第四次下潜时,造访了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的海山,这是迄今为止“蛟龙”号到过的面积最大的海山。此外,“蛟龙”号取得12块海山岩石玄武岩以及海绵、珊瑚等样品,完成作业任务。

    此次下潜主要任务是沿海山斜坡进行生物和环境综合观测,获取高质量照片资料,并进行沉积物、底栖生物、岩石采样等综合作业。下潜人员为主潜航员傅文韬、左舷潜航员叶聪、右舷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生,最大下潜深度为4930米,海底作业约3个小时。

    傅文韬介绍,“蛟龙”号海底作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爬缓坡,坡度约15度,工作约1.5小时。在此过程中发现,生物数量较少,岩石较多。第二阶段是爬陡坡,坡度约60度。时不时能看到珊瑚、海参、虾等生物。第三阶段是坐底、航行,采集样品。“蛟龙”号在整个过程中,从海底4929米一直爬升到距离海面4390米,航行了东南方向的一条2000多米的直线。


采集的球型海绵(左)与长着珊瑚根的玄武岩

    海洋生物学家王春生称,此次下潜共取得4只海绵、1只珊瑚、12块海山岩石、4管柱状沉积物,观测到3种鱼类、5种海参、1种海星、2种虾、1种珊瑚、7种海绵、1种巨型原生单细胞动物、1种被囊类生物、1种海百合、1种铠甲虾等20多种巨型底栖生物,拍摄了照片资料。

采集的玄武岩样品

海底拍摄的“微笑”的球型海绵

    王春生介绍,通过此次下潜,发现“魏源海山”山麓底栖生物丰度很低,与之前对海山山麓生物分布的认识有一些差距。魏源海山区生物种类(除珊瑚外)与海盆(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详细勘查区)生物种类相似性较大,但数量不及海盆区。“魏源海山区”与海盆的优势物种不同,该区域固着海绵为优势物种,其次为深色海参,而海盆优势物种为白色透明海参。

海底拍摄的大块玄武岩与海参

海底拍摄的漂亮粉色海参

    据悉,“魏源海山”由玄武岩构成,面积约300平方公里,高约2100米。该海山面积与“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我国南海的“蛟龙”海山相比大得多。

    当地时间8月12日18时(北京时间8月13日12时)左右,“向阳红09”船离开“魏源海山”作业区,前往国际海底管理局环境影响特别受关注区,预计于当地时间8月13日14时左右到达。科考队将于8月13日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进行检修,并做常规调查。如果潜水器状态良好,“蛟龙”号将于当地时间8月14日进行第二航段第五次下潜。



作者: 未知 来源: 国家海洋局 发布时间: 2013-08-15

热门新闻榜 更多

视频专区 更多

找回密码

换一张
下一步

密码重置邮件已发送到您邮箱,请查收

确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