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一个海洋探测设备检测平台在山东进入了“赶工模式”。这个以“共享”为特征的平台供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13家共建单位共享,最终将在设备检测、技术操作、数据规范上实现标准统一。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和中国海警局联合发文,决定自4月1日至11月30日开展“碧海2020”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
3月14日,也许是知道到了离别的时刻,印度洋露出了温柔的一面,海面柔滑如绸缎。“向阳红19”船在后甲板发出释放指令十多分钟后,拉载着一个个潜标的浮球,如同一只只可爱的小黄鸭依次浮出水面。当看到最后一个浮球出现的那一刻,首席科学家郭伟其终于松了一口气。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方便企业群众申请办理海域使用权审核和海底电缆管道路由调查勘测、铺设施工审批等行政许可事项,4月3日,就关于报国务院批准海域使用权审核等行政许可事项,自然资源部在现场办、邮寄办的基础上,增设网上申请方式。
核酸检测难度大,临床确诊速度慢,防疫物资短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尽快破解上述难题一度成为群众的强烈期盼,也是控制疫情的迫切需求。我国多个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及相关高校院所迅速反应,在生物试剂检测、免疫治疗等方面积极攻关,取得了有效突破,生产了一批抗击疫情的产品,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贡献。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所属的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北海中心站)负责的“一站两点”(东兴海洋站、大风江海洋测点、合浦海洋测点)建设,全部完成项目征地工作,进入施工阶段。
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 记者从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了解到,北京时间2日13时,科考队员在“咆哮”西风带抓住难得的时间窗口,成功布放了1套西风带海洋环境观测浮标和2套“蓝海星”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海洋数据的大量积累,不断推动海洋走进大数据时代。海洋科学大数据蕴含着难以估量的巨大价值,不仅能够为气候、生态、灾害等领域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还能为人类感知、预测物理世界提供前所未有的丰富信息。
澳大利亚和智利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撰文称,他们在南极东部澳大利亚凯西科考站录得该地区首个热浪事件——1月份连续3天当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异常偏高,热浪将对南极地区的动植物及当地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