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页

为您推荐

海底两万里

¥ 54.60

从太空探索海洋:卫星海洋学非凡应用

¥ 384.00

合成孔径雷达海洋涡旋探测

¥ 182.40

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黄海站、东海站观测数据图集Ⅹ

¥ 116.00

国际海洋生态监测与评估报告

¥ 134.40

太子河辽阳城区段常见浮游生物图谱及生态现状

¥ 54.40

首页 > 海洋书城 > 海洋社科类 > 海洋战略

中国地缘政治论

定 价: ¥ 48.00

会员价: ¥ 36.00

4408

浏览次数

作者:张文木

出版日期:2014-12-16

ISBN:978-7-5027-8997-8

装帧:平装

页数:220

版次:B1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33.00

内容简介

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所有教训和成就均离不开中国的地理版图。中国版图既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必须依托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奋斗的结果。《中国地缘政治论》结合中国历史,论述中国地缘政治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中国地缘政治论》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中国的地理形势出发,对中国内陆地缘政治分区域进行了比较研究,论述了中国地缘政治的优点和特点;第二部分论述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地缘政治互动规律和特点;第三部分把目光转向中国西域,从西域地缘政治角度论述丝绸之路与中国西域安全。中国的地缘政治及其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动,既是中国自身地缘政治自然演变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自觉奋斗过程的反映。整体地而不是局部地把握和认识这些过程,研究其中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当前中国国际政治学建设及与此相关的国家安全战略的研究,是有益的。

目录

一、中国地缘政治及其特点
(一)中国地理形势——与欧美比较
(二)中国地缘政治优点和特点
(三)中国内陆地缘政治的区域比较
(四)国都的功能及其变迁规律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地缘政治互动规律和特点
(一)中国近代地缘政治变动及其规律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地缘政治互动的特点
(三)中国与周边地缘政治互动棋谱中的“支轴国家”
(四)人民:地缘政治中最能动的因素
(五)基本结论

三、丝绸之路与中国西域安全——兼论中亚地区力量崛起的历史条件、规律及其因应战略
(一)概念及其界定
(二)中国西域地缘政治特点及其稳定的关节点
(三)喀什一兰州:稳定西北的战略线
(四)判断和预警
(五)东海是当前中国安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结束语: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
附图

精彩书摘

《中国地缘政治论》: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在他们看来,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大海所引起的活动,是一种很特殊的活动;因为这个缘故,许多海岸地,就算它们中间有一条河做联系,差不多始终和内地各国(确切地说应译为“各城邦”——笔者注)相分离。直到近代,面对敌人的海上入侵,中国人还是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犯时修长城的方法对付敌人。这种情况到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初步的扭转。此后,海权(包括制海权)成了认识中国地缘政治学的重要视角。中国这样一个主要由西面高海拔山地向东面低地呈阶梯形钳形包抄的地形对中国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广泛的山地及其复杂的地形容易造成中国的地方割据,但这些地方割据势力又都知道如最终不以问鼎中原为结果,其偏安位势既难在山岭间横向兼并,而自身又没有足够的资源以长期自保。另一面看,中原那一面临海三面环山因而攻易守难的“四战”地形反而使其在中国成了最易被攻陷的地区,与此相应,极为丰富的资源势必也成为在山地高原坐大的割据势力“逐鹿”的目标。而仅占中国国土面积1/10的平原地区又大大提高了山地割据力量角逐中原的门槛:占据中原的一方必定是诸割据势力搏杀后留下的力量最强的一方,他们占据中原后便利用那里的丰富资源最终成了最有实力——比如战国时的秦国、三国时的曹魏、南北朝时的北周,还有20世纪30年代由南方崇山峻岭里发展起来,后又北上到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等——实现中国统一的政治力量。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书中的“中原”有时还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含今“华北平原”的主要部分,其差别只是前者不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南北分裂时期,常以“中原”和“江东”(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等词对称。故而中原与现代意义上的华北平原在中国古代军事地理著述中其范围常常混用。这种概念潜移反映了中国地缘政治中心从西向东、国都从长安向洛阳继而向北京移动的历史过程。关于此,笔者在以下的论述中不复解释。但是,随时间推移,当占据中原的王朝力量腐败衰弱后,从中国中西部高地积聚起的新力量又会崛起并再次进驻中原,造成中国新一轮的统一。与东南、西南、西北和东北诸区域比较,崛起于中国正北方蒙古高原的势力,其作战所据的开阔地带具有南方崇山峻岭无法比拟的扩张优势,因而,分布于这一带的割据力量具有更为优越的问鼎中原和统一中国的地理条件。  “古未有不可守之地而可以言战者。”山地之难在于攻,为此山间割据势力均以夺取平原为第一要义;平原之难在于守,为此平原之主无不视控制险塞为基本。形胜之地,当在平原与山地间保持合理的比例,不同的比例对地区安全及由此形成的区域政治,往往起着不同但重要的调节作用。山地既是平原的障碍,又是平原自卫的要塞。平原若有恰当比例的山地环绕,则会造成更多的防御条件从而获得更好的安全保障。古今大至长城,小至碉堡,都是平原防御人为设置的“险山要塞”。经验表明,存在于无障碍大平原地带的国家处四战之地,攻易守难。这样的地形有利于国家——比如蒙古帝国——扩张而不利于节制,这使得其中很少有国家能够通过扩张——过度扩张会透支其国力并使其加速衰落——长期实现对整个地区的单一统治。 

读者评论

找回密码

换一张
下一步

密码重置邮件已发送到您邮箱,请查收

确定
关闭